<strike id="krzst"></strike>
      <code id="krzst"></code>
    1.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汽車 > 車界動態
      投稿

      今年前7月,累計銷售319.4萬輛,同比增長1.2倍 新能源汽車越發受到市場認可

      2022-09-07 10:16:01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王 政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位于重慶的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兩江智慧工廠作業現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生產車間,新能源汽車接連下線;分撥中心,物流裝備作業繁忙;沙漠戈壁,光伏藍板格外醒目……今年以來,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影響,我國工業經濟實現企穩回升,一些行業逆勢而上,表現亮眼。今日起,本版推出“細看產業新亮點”系列報道,聚焦新能源汽車、物流裝備、光伏等行業,對這些亮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

        ——編  者 

        

        3月10.43萬輛,4月10.60萬輛,5月11.49萬輛,6月13.40萬輛,7月16.25萬輛……自今年3月停售燃油車以來,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持續攀升,連續5個月單月銷量超過1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7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27.9萬輛和319.4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自2020年7月以來,已連續25個月實現正增長,即便在汽車月銷量下滑的今年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依然保持了40%的增長。

        兩年多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熱銷的原因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面臨哪些制約因素?破解的舉措又有哪些?記者采訪了行業專家和相關企業。

        進入規;、高質量快速發展新階段

        重載AGV(自動引導運輸車)裝載著白車身在總裝線工位上自主穿梭,自動“配餐車”將精準分揀好的零部件自動送至生產線旁,數百臺機器人用全新鋁合金點焊等9種領先連接工藝將覆蓋件與車身高質量連接,MO360(生產運營360)系統通過軟件和網絡把硬件設備與云端連接,讓生產員工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隨時查看生產狀態和相關數據……走進投資119億元打造的北京奔馳順義工廠,一輛輛全新奔馳純電動豪華轎車EQE接連下線。

        不只是梅賽德斯—奔馳,近年來,不少跨國車企加大了在我國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力度。今年6月23日,寶馬首款純電動中型運動轎車——全新BMW i3在總投資150億元的華晨寶馬里達工廠投產;2024年,投資26億歐元的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將投產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豪華純電動汽車。今年以來,本田、豐田、日產、別克、凱迪拉克等合資品牌11款新能源車型陸續上市,中國品牌車企投放的新能源車型更是多達35款。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進入規;、高質量的快速發展新階段。”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說。

        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分別達到354.5萬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推廣1033.4萬輛,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65%。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到21.6%。

        市場驅動越發明顯。“今年前5個月,新能源汽車限購城市滲透率達到32.9%,非限購城市達到20.3%,既不限購也不限行的城市達到19.4%。”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說,在非限購、非限行城市,近1/5的消費者自愿購買新能源汽車,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已經真正起步。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占比已達80%,新能源汽車進入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市場驅動為主的新階段。

        中國品牌地位提升。上汽10.6萬輛、吉利3.2萬輛、廣汽埃安2.55萬輛……7月,國內車企新能源汽車銷量穩步增長;蔚來、小鵬、理想、哪吒、零跑等新創車企單月銷量也超過1萬輛。今年前7月,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占比84.5%,其中,新創品牌占比17%。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去年出口31萬輛,同比增長3倍;今年上半年,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

        動力電池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

        最高電效率達95%、百公里能耗低至12.3千瓦的新一代超集電驅,5分鐘即可加熱20攝氏度、全球首創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性能提升70%、體積降低70%的自主知識產權整車域控制器,量產首發自主轎車氫燃料電池系統……7月25日,國內首款搭載純電、增程、氫動力全電動力的新能源汽車長安深藍SL03上市。

        “長安深藍共計申請專利超過1300項,涵蓋電池、電驅、電控、智能化等多個領域,其中僅電池、電驅、電控‘三電’領域,就超過千項。”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

        中國企業2021年獲得新能源汽車相關專利超3萬件,占全球比重達到70%;2021年全球十大新能源汽車暢銷車型中,中國品牌占據六款……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動力電池技術世界領先,2021年累計裝車量全球第一。

        量產三元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全球最高的300瓦時/公斤,無鈷電池達到240瓦時/公斤,半固態電池接近量產狀態、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0瓦時/公斤,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提高到400公里以上。2021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54.5吉瓦時,同比增長143%,占全球總裝車量的52%,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前十企業當中,我國企業占六席。

        ——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車用操作系統等創新技術實現突破。

        “上汽星云”純電專屬系統化平臺、“上汽珠峰”油電一體化整車架構、“上汽星河”電氫一體化整體架構、吉利浩瀚純電架構、長城第四代電子電氣架構、埃安2.0純電專屬平臺、長安智能汽車超級數字化平臺SDA架構……中國品牌車企進入架構造車新時代,不僅助力企業提高零部件通用率、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產品性能,更大大提升了新車上市速度。

        ——激光雷達、國產芯片、車載基礎計算平臺實現裝車應用。

        最遠定制探測距離可達2000米、尺寸還不到一塊普通紅磚的尺寸……日前,深圳鐳神智能系統有限公司發布了全球最小尺寸的1550納米光纖車規激光雷達。

        “1550納米激光相對于人眼安全的閾值,相比目前普遍應用的905納米激光,可探測更遠距離,為智能駕駛提供更多的反應時間和更充足的安全冗余距離。”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胡小波介紹,公司研發團隊歷時3年,自研自產了光纖激光器、10多種高功率核心器件以及生產光纖器核心器件的自動化設備,攻克了激光雷達“卡脖子”技術。

        目前,在全球自動駕駛領域,我國主導的LTE-V2X通信標準實現國際引領,V2X底層通信模塊技術國際領先。全國已開放道路測試里程超過5000公里,發放測試牌照900余張,安全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高等級智能網聯汽車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場景已經率先應用,開展規;d人載物的測試示范。

        補短板、提品質、降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盡管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來增勢明顯,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方面,要強化上下游協同,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2021年初至今,由于車用芯片供應緊張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特別是動力電池原材料大幅漲價,新能源汽車企業經營利潤有所下滑。”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原資深首席專家周榮表示。“上游企業應理性定價,才能維持整個產業鏈長期的健康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說。

        辛國斌認為,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能力、充換電服務保障能力等都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規;l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充換電設施要加快建設,動力電池漲價問題也需要妥善解決。”

        針對這些問題,工信部已經明確表示,要適度加快國內資源開發進度,堅決打擊囤積居奇、投機炒作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化協作、共同發展,推動關鍵原材料價格回歸理性。

        另一方面,要強化市場驅動,推動企業依靠技術創新降本增效。

        “一些新能源汽車產品仍以激勵政策為依托,完全依靠市場力量驅動快速發展的格局仍有待進一步形成。”徐長明解釋說,當前,一臺新能源汽車產品依然能享受差不多1萬元補貼,加上購置稅減免、消費稅免征,售價30萬元左右的車型累計優惠在5萬元左右,售價15萬—20萬元的車型實際可享受優惠2萬元左右。

        “盡管有關部門明確明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繼續免征,企業還是要盡快把成本降下來。”徐長明舉例說,比亞迪通過刀片電池技術創新,用性價比更高的磷酸鐵鋰電芯達到了高鎳三元電池的能量密度,實現了降本增效,“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誰能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基礎上降低成本,誰就可能成為勝出者。”

        此外,新能源汽車產業還面臨提升供給質量、加快綠色轉型等任務。辛國斌列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安全技術標準,提升動力電池熱失控報警、安全防護、低溫適應等性能水平,讓消費者放心購買、安心使用;推動電動化與智能網聯技術融合發展,開發更多適合消費者的服務功能,持續提升駕乘體驗,催生更多購買需求;適應實現“雙碳”目標的要求,統籌兼顧、系統推進,提升汽車產業鏈全鏈條、全周期的綠色低碳水平等。

       
      責任編輯: 孫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无码网站天天爽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