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8 日舉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提到了一個新冠病毒傳播的新名詞:氣溶膠傳播。
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我們都聽過,那么氣溶膠傳播又是什么?是不是隨空氣傳播?還能不能開窗通風?大家的疑問,丁香醫生一一解答。
什么是氣溶膠?
簡單地說,氣溶膠是一些在空氣中懸浮的超小顆粒,這些顆粒還可能引發疾病。
要了解氣溶膠傳播,有必要先解釋下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是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到在說話、咳嗽或者噴嚏時,可以檢測到亞微米、超微米級的更小顆粒。
由于對空氣傳播認識有這樣的加深,科學家進一步提出氣溶膠(aerosol)的廣義概念:指懸浮在氣體(如空氣)中所有固體和液體顆粒(直徑 0.001~100 微米)。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氣溶膠傳播
對我們的威脅是不是很大?
要重視,但不必恐慌。
氣溶膠雖然容易形成,但要感染人并不容易,而且我們還有措施預防。
四川大學李后強教授撰文表示,由于一般氣溶膠顆粒比較大,通常大于 10 微米、50 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的醫用口罩就可以阻擋。
特別小的氣溶膠微粒(半徑小于 0.1 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它們會隨風飄走,被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對于非醫務人員的普通人,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
而通過氣溶膠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能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這樣的病毒量,引發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氣溶膠存在于空氣里
還能開窗通風嗎?
對于一般小區的居民,能開窗通風。
要減少懸浮的氣溶膠的影響,適當的通風措施是必要的。例如在建設醫療設施時,往往采用上進下出方式,替換房間內的污染空氣。
但需要注意,氣溶膠是有可能隨空氣流動的,由于氣流方向不當,可導致污染氣溶膠流向干凈的區域。
如果有居家隔離者,必須單間隔離,或處在全屋出風的位置,公共區域或其它房間自然通風時必須關閉患者所在屋子門窗。
同時注意不要用風扇等高流速設備通風,以免引起湍流,讓本已沉降的微粒重新懸浮。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如果在不通風的環境
尤其要當心氣溶膠
不通風的環境中,包含病毒的氣溶膠會在空氣中停留很久。
比如,患者乘坐電梯后,電梯中就會有病毒的氣溶膠,而由于空氣流通較差,如果健康的人隨后進入電梯,傳染風險會增加。
所以,進入電梯的人都建議佩戴口罩,不能因為電梯里面只有一個人就不戴。
此外,含病毒的氣溶膠可能沿中央空調系統、下水道系統等相對封閉的循環系統進入房間。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全空氣系統的中央空調,不同房間內空氣會交叉流動,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這類中央空調一般用于商場、機場、體育館、禮堂、影劇院等場所,所以在疫情期間要停用。
為防止下水道的氣溶膠傳播,需及時給地漏加水,形成有效的堵塞,以免氣溶膠逆行進入室內。防臭地漏可有效避免氣溶膠逆行。
還有什么措施能預防氣溶膠傳播?
關于這點,上海的發布會給了 7 個建議,做到「七個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員聚集活動,要勸阻重點疫區的親朋好友來訪;
二要常開窗,多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對門把手、桌椅、馬桶坐墊等重點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講個人衛生:飯前便后用流動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來洗手,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彎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氣和接觸傳播:家庭成員要避免接觸可疑癥狀者身體分泌物,不要共用個人生活用品;就餐時,公筷分餐,快進食,少說話,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擁抱,拱手微笑講禮儀;
六要嚴格做好居家隔離:外來人員要配合相關調查,準確報告實情、主動接受隔離;需要居家隔離、觀察的,應盡量與家人分住所居住,條件有限的,要分房間居住,單間隔離,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員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關注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好口罩后盡快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全力配合治療。
本文經由 西部戰區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 連亨寧蘇州市立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 李勇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 周密審核
參考文獻
[1]Tang JW, Li Y, Eames I, Chan PKS, Ridgway GL.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n and control of ventilation in healthcare premises.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2):100-14.
[2]Jones RM, Brosseau LM.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Occup Environ Med. 2015;57(5):501-8.
[3]Tellier R, Li Y, Cowling BJ, Tang JW. 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 a commentary.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9;19(1):101.
[4]https://www.cdc.gov/infectioncontrol/basics/transmission-based-precautions.html
[5]澎湃新聞《新冠病毒會通過氣溶膠傳播?專家:做好防護措施無需過度擔憂》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860079